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我的文章“被考试”之后  

2010-05-22 09:45:56|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马国福

 

前几天上网,发现我发在某个文学刊物的一篇两千多字的乡土散文被命题者节选后作为三个地级市高考语文联考模拟试卷的阅读文试题。

 

我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所经历的不计其数的考试已将我内心深处一些想独特表达而又恐拿不到高分的诗意想象剥离得千疮百孔。考试让我们对标准化答案有种莫名的心悸和盲从。

 

多年没有参加过正规的考试,好奇心让我耐着性子仔细看了一下命题者怎样肢解、断章取义我的文章。命题者在我的文章段落、语句中画上不同的符号,并设计了五六个不同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解答我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画了着重号的语句有什么独特的含义。

 

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试着在心里回答了这些问题。答完题目,我找出了命题者的标准答案,让我惊讶的是,标准答案与我写作这篇文章的立意、心境、考虑大相径庭,有的答案勉强与我当初的想法搭上边。这让我十分吃惊,如果按所谓的标准答案来给我自己的答案打分,作为作者的我竟然连一半的分数都得不到!

 

这几年我陆续有近十篇文章被选入一些大中城市的中考正式试题和高考模拟试题。凡是被选为试题的文章,命题者给出的标准化答案与我的想法基本上都不太吻合。

 

我为此感到沉重又悲哀。沉重的是我们沦为标准化答案的牺牲品。悲哀的是那些无辜的学生一次次钻入那些高明的命题者所设计的题海圈套,一些骨子里的个性、创意全部被“标准化”了。即便你有再大的才情,如果不戴上标准化的镣铐,你休想拿到理想的分数。

 

我和几个作家朋友交流过这种想法。他们的文章也多次被设计成试题,考验学生的智力。结果是标准化答案均与作者的真实想法有很大的差距。

 

不久,同事到我办公室说,她读高三的女儿在这次模拟考试中就考到了我的文章。她让同事到单位请教我到底哪个答案正确。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她女儿的答案。同事告诉我后,我觉得她女儿的答案近似于我创作这篇文章时的想法,可是她的答案老师只给了不到一半的分数。这令我十分尴尬。我真不知道该怎样解释。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当下的教育思维里,似乎集中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智慧和力量塑造一个巨型的哈姆雷特就能挺起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不言而喻,这完全有悖于教育规律。标准化的答案是僵化的教育体制所孕育的教育怪胎。似乎一切靠上了标准化的光芒,就能稳坐钓鱼台。正是这所谓的标准化答案让成千上万的学子沦为分数的奴仆,成为教育流水线上模式化、没有思想、棱角统一、不能自主的产品。

 

当我的文章第一次被选作试题时,我有点窃喜,虚荣心得到了一时的满足。当文章一次次被选作试题,我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我情愿自己的文章不要被选作各类别出心裁的试题,对我而言,我无形中用文字参与了一次谋杀,充当了当下教育机器“毁人不倦”的帮凶,这是我无论如何都不愿意面对的!

 

不靠谱的试题摧毁着学生的个性表达和独特见解。模式化的试题加标准化的答案,融进奴化的思维,就等于让不断进步的时代不停归零。说小一点,这一个个标准化答案有可能挫败学生一次次诗意的创造,也可能成全考试机器的追捧者、使用者暂时的风光;说远一点,标准化答案,挫败的不仅仅是学生一次次考试的成绩,而是整个民族的蓬勃的生命力和未来持久的创造力。

 

 

  评论这张
 
阅读(23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