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拷问: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010-08-08 15:03:53|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现在许多学校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许多老师谈“讲”色变,教室四面墙壁都成了黑板,课桌也围成了圆形会议桌。我们听课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在一起,你说我说乱说,不知说啥。都说,这是新理念的“高效”课堂。但,我心里仍然怀疑:这样能高效吗?“自主、合作、探究”固然重要,可是学生终归是学生,有些东西,只在同一个浅层面上讨论,下课前让学生展示时,乱糟糟地无序无味甚至于互相重复展示浅显的表面问题。教师不管学生的说法是多么肤浅,多么荒诞走板,和自己的观点多么相左,都只有加以肯定、表扬的义务,而没有加以批评的权利。这是所谓的师生平等吗?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

    我们反对教师课堂话语霸权,反对整堂课讲析灌输,反对学生没有读读背背文本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自主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及信息量又不够,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一切都追随学生,完全消除教师的告知,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阅读、书写和思考?一节课下来,收获显然不大。“水过地皮湿”,学过一篇课文后,学生印象中留的东西仍然不多,这样和课改前的高耗低效有何区别?

    这几天,读到著名特级教师吴心田的文章《谈中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及力戒虚浮之风》,心有戚戚焉。他说:“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这是一条规律。只靠教师单一性的讲析是难以奏效的,必须通过学生的大量实践和训练才能达到,而这种实践和训练又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然而近几年来,有些语文老师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过分地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而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有的语文课一味地让学生自读或自学,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因而使得学生的自学和讨论不得要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有些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终不得解即下课。”

    是啊,语文教学怎么这样容易走极端?难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吗?

    我们看到老师的愿望是想落实新的理念,但却表现出了邯郸学步,以前的讲析灌输是不见了,但代之的是象做水陆道场,声光电响样样都用,课文中有个星星就出个星星,提了月亮就点出个月亮,研究画面代替了研究语言,机灌代替了人灌,课件板书代替了黑板板书。我们还看到,有些老师为了创新,不重视文章思路教学,不重视整体感知,在没有读一遍课文的情况下,就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来理解,一个学生七零八碎地在前面找,老师就带全体学生在后面跟着跑,课本翻得呼拉拉地响。一节课下来,学生脑子里对文章的章法思路没有一个整体印象。

    一说要重视目标教学,课堂上教学目标一大堆,而且要面面俱到,什么政治思想道德伦理人文教育目的,什么环保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什么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自然还有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方面的目标,多方的无目的罗列而无中心,而且语文方面的目的一般还是排在后面的。余应源先生就曾质问过:“一篇选文的几课时真能实现那么多的目的?那么写出来干什么?老老实实完成一两小点语文自身的目的吧!”

    一说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我们的课堂就清一色的思想感悟了。现在我们听到的种种语文课,大多进行的是课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剖析、评价,教师也往往是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引申开去,旁逸斜出地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但是很少有人引导学习篇章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

    一说与其它科目联系,许多老师就种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就在与其它学科的沟通上下功夫,把语文课上成了其它的课。像《春》这么美的课文,有的老师只让学生听一遍录音,没有充分诵读就让学生抛开课本,去画春。于是乎,学生整堂课都在忙于舞纸弄笔,直至下课老师才让其展出自己的作品。我们悄悄问学生,你能说出一两句你画的春花的句子吗?学生哑然。显然这堂课是把语文课上成了画图课。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却上成了知识竞答课。

    一强调重视生成,有的老师课堂就变得无序,课上得信马由缰,学生漫无目的磨嘴皮,磨到哪里算哪里。其实,谁都知道,教师的备课是越充分越好,真正的预设应该是连课堂上可能会生成什么都能预料的。只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要尽量启发引导学生,不要限制学生思维。当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偏离轨道,甚至错误时,就不能一味地说好,就应该及时纠正。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这指的是读者对于文学形象的感受是不完全相同的。“但一千个哈姆雷特毕竟还是哈姆雷特,只是有些差别而已。如果某个读者头脑的哈姆雷特变成了贾宝玉,那他就是没有准确把握住哈姆雷特的形象。”(洪镇涛语)


  评论这张
 
阅读(33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