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浅说“互文”  

2013-11-28 17:13:04|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互文”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修辞,又称“互文见义”,有时简称为“互见”。

“互文”的主要特点是前后两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互相补充,合起来表达一个总的完整的意思。互文有本句互见、对句互见和隔句互见三种形式。

一、本句互见

本句互见就是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意思互为补充的对举的词语。如:

1、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2、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例1译为:“秦汉时的明月和关隘”。其中的“秦”和“汉”互文见义,翻译时要合在一起。例2译为:“主人和客人都下马来到船上”。其中“主人”和“客”互文见义。

二、对句互见

对句互见就是两个句子意思互为补充,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例1中的“感时”与“恨别”分别出现在两个句子中,互文见义,翻译时合起来,译为:“感慨生恨之时,花也流泪,鸟也惊心。”

例2中的“物”和“己”互文见义。译为:“不以外物和自己的(处境好坏)而或喜或悲。)

三、隔句互见

隔句互见这种形式的互文,不在相邻的句子中,而是在作为“互见”的两个词中间隔了一个句子。如: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例1中的“忧其民”与“忧其君”为互文,中间被“处江湖之远”隔开了。这几句的意思是:无论是身在朝廷做高官,还是在江湖的边远地区,都要为国君和人民担忧。例2中分号前的“先汉”与分号后的“后汉”为互文。意思是: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西汉) 和后汉(东汉) 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先汉和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高中课本中,有些互文可以一目了然。如:

1、时维九月,序属三秋(王勃《藤王阁序》)

2、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苏洵《六国论》)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杜牧《阿房宫赋》)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同上)

但有些不容易发现,需要认真分析判断。如:

1、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归有光《项脊轩志》

课本注释将“东犬西吠”一句注释为“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是不妥的。这儿的“东犬西吠”应该按照“互文见义”来理解。“东犬西吠”应该译为: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西家的狗对着东家咬。这样理解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分家后兄弟不和、矛盾迭出的情境。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与国也》)

《教学参考书》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这是一个很明显的错误。这里的“五十者”“七十者”实为互文,译时应合在一起,译为“老年人”。因为在古代“衣帛食肉”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的。老百姓一般根本不能“衣帛”,也不可以经常“食肉”,只有上了岁数的人才可以。社会不发达就更不用说了。按照孟子的观点,只有在社会发达后,才可以实现老年人经常衣帛食肉的理想,所以他说“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里的“可以”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词,在理解时不能忽略。它的言外之意就是,只有社会发达了,老年人才“可以”过上幸福生活。

3、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滕王阁序》)

课本注释:以三江为襟,以五湖为带;控制楚地,连接瓯越。这样翻译也有误:三江远长,五湖广大;为何三江反为襟,五湖而作带?实际上,这里的“襟”与“带”,“控”与“引”是互文,此句意为:“(南昌)襟带三江五湖,控引蛮荆瓯越.”

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课本注释:“远远的牵牛星,灿烂的河汉女。”有误。实则“迢迢”与“皎皎”互文,意思是“遥远、明亮的牵牛星和织女星”,并非只说牵牛星遥远,织女星明亮。

5、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诗中“烟”与“月”互文。这两句诗应该译为:“迷蒙的烟雾和月色笼罩在秦淮河的寒水和岸边的沙滩上。”诗人借助互文的手法,把烟、水、月、沙四样景物,用两个“笼”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美景,既创造了萧瑟冷寂的环境气氛, 又给人以迷蒙清冷的感觉。

  评论这张
 
阅读(200)|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