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浅谈古诗的表现手法  

2013-11-28 17:20:45|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古诗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主题的方法,这是说整首诗来说的;二是诗词里具体的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是就诗中个别句子来说的。

    首先,说一下诗词中表现主题的手法。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借景抒情。古代诗歌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景物中都包含着诗人的感情,都是诗人情感的委婉流露。景物的色调尤其值得注意,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奋发;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客舍青青柳色新”中“青青”给人一种因离别而产生的凝重之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大红大紫却给人盎然的春意。相应的术语还有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课文中的《山居秋螟》、《登高》、《石头城》、《扬州慢》等都是用的这种手法。这是古诗常用的一种手法。

    (二)、托物言志(借物言情)。有些情感,诗人总是不愿或不能直接倾诉,于是诗人就将这些情感寄托在外物上。象征手法也属于这一类。如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借对石灰的赞美来表达自己“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怀;宋朝周敦颐的《爱莲说》,借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自己要保持高尚节操的君子之风。这类诗大多是咏物诗。我们学习的《锦瑟》这首诗,题目虽为“锦瑟”,但它却不是一首咏物诗。因为“锦瑟”只不过是取诗的首句前两字做题目,实际上它是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而且,在这首诗中,诗人借助典故,赋予了一些意象一定的象征意义,让读者在这些多义性的意象中去体味诗的情感所在。可以说这首诗有一些“现代派”的味道。

    (三)、借古讽今。这在咏史、怀古诗中是最常见的。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历史上人、事的评价来讽喻时事,表达情感。

    (四)、写人喻己。杜甫的《蜀相》借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评价,抒发了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五)借神话言情。《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抒人间情侣相爱相思却不能相见的情怀。

    (六)、写己抒怀。陆游的《书愤》通过追忆自己年轻时的报负,抒发志未酬的感慨。李煜的《虞美人》借自己的遭遇抒怀念故国之情。

    (七)、象征寓意。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古诗中的月经常是某种意义的象征,如象征团圆、离别、思念的象征,思念、爱情、的纯洁无暇的心灵等。其它还有,杨柳象征惜别、鸿雁象征思乡、落叶象征失意、鸿鹄象征高志、大海象征开阔、流水象征叹息、古迹象征怀旧、梅花象征傲视、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杜鹃鸟象征凄凉、悲哀、思乡和情感、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等等。

    其次,说一下诗中个别句子的表现手法。也有以下几种:

    (一)、对比衬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形成对比,意在表明在无准备的情况下,是很容易失败的。衬托,又分正衬和反衬。《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正衬;《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动衬静,是反衬。反衬,即用两个相对甚至相反的事物有主有次地放在一起,以次要的事物从反面予以衬托主要事物使之更加鲜明。正衬有时跟烘托很相似,《雨霖霖》中用“寒蝉凄切”来衬托分别时悲凉凄清的感情,也可以是烘托了悲凉的气氛。这种手法在古诗在也较为常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的这两句诗写山之幽静,就是用“蝉噪”和“鸟鸣”从反面予以衬托。王维的《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锄耕归家或是狩猎路过的“人语”并没有使空山热闹起来,反而使山涧更显空旷辽远。

    (二)、虚实相生。即 虚实相映:实象侧重客观事物的再现,而虚象则是由实象而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琵琶行》写琵琶女是实,从形象上表现主题;写诗人自己是虚,从本质上深化主题。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角度实写所见之景,为实;而“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从视觉角度写想象之景,上虚。李商隐《登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既是眼前所见之景,是实写;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慨叹,是虚写。诗句的含义十分丰富,令人遐思翩翩。

    (三)、采用起兴。起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即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词。如《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用桑叶的鲜明润泽,引出女子的年轻美貌。李商隐的《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也是用起兴手法开头,让读者联想到了与“瑟”这个意象相关联的哀怨情调。

    (四)、运用典故。典故就是出于古典书籍中的轶事、趣闻、寓言,传说人物或有出处的诗句、文章等。这此都可以运用在诗中,诗人借此寄寓一定的暗示意义。典故运用得好,能大大增加诗词的知识 性、趣味性、生 动性,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含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第一个是刘裕两次率军北伐并一举平定桓玄叛乱、灭晋建宋。词中概括为“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借以表明人民,包括作者,对进行北伐收复中原的热切期望。第二个是刘裕之子刘义隆(文帝)仓猝北伐、大败而归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黄北顾。”借以表示不赞成韩侂胄的仓猝北伐。第三个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击败刘宋北伐军,追至长江边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大肆祭庆的故事。词中概括为“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借以发泄对南宋统治者抗金不力,不想收复失地的不满情绪。最后用了廉颇的故事。廉颇为赵名将,赵王却听信谗言不信任他。词中概括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以表达自己想报效国家却无人过问甚至还被小人中伤的悲愤之情。

    (五)、移情写意。移情,即“主客移位”。所谓"主客移位"就是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这是我国古典诗歌常用到的表现手法之一,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花溅泪”“鸟惊心”就是用的移情手法:花本不会流泪,鸟也不会心惊,所谓的流泪心惊不过是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赋予所写之物罢了。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六)、比喻明理。古诗中经常用比喻来形象地表达某种情怀。例如,①以水喻愁。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有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②以雨写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③以山喻愁。白居易的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上片)前三句以流水喻人,写丈夫离开少妇,飘然远去。第四句“吴山点点愁”,以山喻愁,极写少妇的相思苦情。④用船装愁,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七)、拟人寓意。诗中运用拟人的修辞,往往能生动地表现诗人的情感,使诗歌增加许多感染力。白居易的《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先遣和风报消息,续教啼鸟说来由。展张草木长河畔,点缀花房小树头。若到故园应觅我,为传沦落在江州。”能篇运用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春天来到人间的全过程,表现了春天的活泼和灵动。卢梅坡的《雪梅》:“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首句运用拟人手法,把梅雪争春的情景写生动了。

  评论这张
 
阅读(153)|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