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文言中“一”的用法例谈  

2013-11-28 17:26:11|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文言中“一”这个词有多种用法,它可以是数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等。现举例分析如下:

    一、多数情况下用作数词,与现代汉语不同,文言中的量词一般不出现,译文时要补上。如:

    1、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杜牧《阿房宫赋》)译为“一个”。

    2、一夫夜呼,乱者四应。(欧阳修《伶官传序》)译为“一个”。

    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为“一头”。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译为“一个”。

    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译为“一把”。

    二、活用作动词时,由于语境不同,就有不同的含义。如: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王羲之《兰亭集序》)译为“把……等同起来”或“把……看成一样”

    2、“熟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孟子·孟子见梁襄王》)两个“一”均译为“统一”。

    3、极天云一线异色。(姚鼐《登泰山记》)译为“成为一条”。

    4、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译为“统一”。

    5、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译为“成为一种”。

    三、活用为副词或形容词,可译为“全”“都”“满”等。如:

    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范仲淹《岳阳楼记》)译为“全”“都”。

    2、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朱熹《水调歌头》)译为“全”“满”。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译为“全”“满”。

    4、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鲁迅《祝福》)译为“全”“满”。

    四、有时又可以引伸出多种不同的意思。如:

    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译为“一样”。

    2、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贾谊《过秦论》)译为“一体”。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荀子《劝学》)译为“专一”。

    4、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译为“一旦”。

   5、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译为“一下子”“一时间”。

    “一”这个词在文言里究竟作什么意思理解,要根据不同语境做出具体分析。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有这样一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好多人把这句话中的第二个“一”译为了“一座”。《教参》中译文对“一宫”这个词没作翻译,似乎也认为作“一座宫殿”理解。我认为这样译文是不妥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把“一宫”理解为“一座宫殿”,那整个句子就成了形容那儿的天气变化快的意思了。而且,“一宫”如果是“一座宫殿”的意思的话,又谈何“之间”呢?要弄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看看作者的描写意在表现什么。他是要表现阿房宫或其中某一宫殿在一天之内天气变化多端吗?非也。杜牧作《阿房宫赋》的目的是借古讽今,赋的首段是在描写阿房宫雄伟的外观,而首段的末句当然也应该是要表现阿房宫的绵延广阔。这样看来,所谓“一宫之间”,其实是说阿房宫绵延三百里的整个宫殿建筑的,而“气候不齐”,也是在说整个宫殿从东到西的天气状况在一天之内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的:同是某日,可能阿房宫的东边是晴天,而西边就是雨天;同是某日,也可能东边是雨天,而西边却是雪天。这才是“气候不齐(整齐、一致)”真正的解释吧。所以,这里的“一宫”当作“整个(三百里的)阿房宫”讲,而“一”的含义也当然是“全”“整个”的意思了。实事上,也只有这样理解,“一宫之间”的“之间”才能谈上“之间”,而“气候不齐”的“不齐”也才不让人费解。

  评论这张
 
阅读(22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