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作判断动词,但在古汉语中它的常见用法却是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古今用法殊异。这里简要举例分析一下。
一、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这种用法是“是”这个词在文言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用法。它一般用在句首,其含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指示代词“这”。但在具体使用时,因语境不同,又有两种不同的语法作用。其一,作判断句的主语,译为“这”。例如: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此句中“是寡人之过也”是一判断句,主语是“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这”,译为“这是我的过错”。因为这种句式跟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十分相似,如果不注意分析,就很容易译错。(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x是x”的形式)再举其它几例: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同上)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是长,报养刘之日短也。(《陈情表》)
以上几例中的“是”都用在判断句的句首,译为“这”。其二,用在非判断句的句首,也译为“这”。这种情况,因为不易产生判断句的错觉,所以,一般都能译对。如:
1、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之于国也》)
3、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滕王阁序》)
4、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祭十二郎文》)
6、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兰亭集序》)
有时,“是”也出现在句中或句末,语境虽然不同,但都作指示代词,一般译为“这”“这样”“这xx”等。如:
1、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鸿门宴》)
2、张良是时从沛公。(同上)
3、返是不思,亦已焉哉。(《氓》)(译为“这誓言”)
4、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逍遥游》)(译为“这样”)
5、汤之问棘也是矣。(同上)(译为“这样”)
6、苟有能反是者,又爱之太恩。(《种树郭橐驼传》)
7、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二、与“以”“故”等组成固定结构的“是以”“是故”等,也多出现在句首,但明显是“以是”“以故”的倒装。也要译为“因此”等。如: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师说》)
2、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
三、与“于”“若”等组合成“于是”“若是”型的介宾短语,译为“因此”“在此”等。如:
1、于是,项伯复夜去。(《鸿门宴》)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四、作判断词,译为“是”。
“是”在文言中很少作判断词,尤其是秦汉以前的文言中很少有这种用法。魏晋唐以后,“是”逐渐成为表判断的专用词。如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共源记》)
2、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3、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同上)
4、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5、同是天涯沦落人。(同上)
6、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7、此山当是其一也。(《过小孤山大孤山》)
五、作形容词,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译为“正确”“对”等。如:
1、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内史郑当时是魏其,后不敢坚对。(《史记·魏戎武安侯列传》这里的“是”是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活用,译为“认为……对”。
六、用在倒装句式中,作宾语提前的标志。不译。如:
1、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3、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史记·韩世家》译为“这次用兵难道是为了我个人吗?是为了继承先君的友好关系”不穀,即不谷,古代帝王谦称)
这种用法多保留在一些成语里,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