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殷曲的博客

登高声远,不藉秋风。

 
 
 

日志

 
 

做一个对得住“语文”的教师  

2013-03-09 15:29:00|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陈永祥

一年多来来,在师傅的引领下,在家人们的感悟与分享中,我慢慢认识到,语文不是一切为了考试的雕虫小技,她是一种厚实的涵养,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华。语文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成长密切相关。语文学习就应该是如饥似渴地畅饮华夏文化源远流长的滋养。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说到底就是为了教好文、学好文、立好人。从教师的角度讲就是教文立人,从学生的角度讲就是学文立人。

一、正确定位是走近语文的前提

提起语文,目前最权威的提法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提法很好,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的老师往往会因为“人文”而架空或偏离语文“教文”的这个专务,成了不折不扣的“走题”式、空泛化的对话、讨论和探究。而真正的语文应该贴近学生根本利益,抓住它所具有的其他学科教学不可替代的“专务”,即教学生学好语文和会学语文,具体来说,就是教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一定的运用母语进行交流和表达的本领。

二、在尊重的前提下允许多元碰撞

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必须要有一个明确、集中、适度的目标,必须要对课文的主旨内涵有一个相对准确的解读,还必须(也是作重要的)实现学生用生命和心灵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学生生活积累、生活情理、读者生活等方面的深度对接。教读一篇课文至少要实现学生与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即课文的情节、语境等)、学生生活积累、生活情理、读者生活等五个方面的对接。我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现实也确实如此,每一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也就一定会不一样,所以我们允许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但是多元解读绝对不是随意解读,解读文本因该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用心灵和生命深入体验、感受文本所蕴含的“血脉相通”与“心心相印”的真挚情感,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走进作者的心灵,去真切地感受到他的情感世界。只有这样体悟之后才能真正形成正确的多元解读,在多元解读的碰撞中形成真正的语文对话。有些课堂上那种“最原始、最自然、最本真地阅读、思考和探究”,称之为“凸显学生真实的个性,读出‘一百个汉姆雷特’来”。事实证明,这样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探究,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文化积淀不够厚,人文素养不够高,须渐进修养)而言,只不过是一场空耗青春的美丽的“闹剧”而已。

三、恰当的师生关系促成对话的效率形成

著名教育家洪宗礼先生曾指出,“在教与学的矛盾统一关系中,教师的‘教’始终处于主导的方面,始终承担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诱发动力”和传道授业、解惑、交法等多重使命”,“降低教师的主导作用,无助于学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教师艺术地“导”,会“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不仅在学习上能够自立,而且在个性上、意志上、人格上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从而在学力、能力、智力上都得到同步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其语文学习的过程还是离不开教师的“主导”的,只是随着学进度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主导”作用会不断减弱而已。这个教师“主导”作用不断减弱的过程也就正好是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不断发育和提升的过程。

四、对话主题应该是有话可对的

    许多课堂,动辄这一段用了什么写法、修辞,有什么特色云云,把语文课肢解成鸡零狗碎、应试化的所谓的探究课。这样的课离作者生活、课文生活、学生生活、生活情理、读者生活等太远,离学生的心灵和生命太远,因而也就冷冰、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打心眼儿里厌烦语文课。因此课堂对话主题应该紧紧扣住文章的思想内容贴近学生现实,以免白白地浪费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课堂的对话主题一旦脱离文本内容,课堂对话只能是流于形式,表面热闹,效果很差。同时对话主题应该是具体的可对话的,学生一旦进入情景,有所感悟就能够具体谈论的。

语文教学需要解放思想,需要弹奏出她那流动着美的韵律……

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是指挥,""是用不同种类的乐器演合奏出的和谐美妙的乐曲,""是灯塔,""是摇动舵浆划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主人,""是引爆主人思维活力的引线,""是创造,""是开启创造心扉的向导……

  评论这张
 
阅读(209)|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